推荐新闻

【作者说明】近日,我又回忆写母校办校诸特色及吾初28班师生参与诸项活动忆文。惜当年没手机,持相机者稀罕。


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,参与抢险,勤工俭学,旅游,是当年母校济源一中办学特色,现回忆当初28班同学参与活动诸片段。

一、参与社会活动:

①修路。50年代,济源县城没有一条规范马路,乡间更是狭窄土路纵横,甚至需脚踏出诸多小路。初28班同学先后参与:东门桥南侧修路、庙街村西头修路、荆梁观西修路、小火车道修路。其中,让难以忘却是城东门外修路。那是1957年初冬,寒风呼呼,在周集儒老师、李泽温老师带领下,扛铣、镢头,雄赳赳,奔赴现场,开始动手修建一条城门南侧东西走向土路。先是在路两侧挖下水沟,然后填土石路中,干着干着,雪花飘飘,瞬间,鹅毛大雪片纷纷落在师生头上、身上,然在老师带领下,同学们越干越有劲,近午时分,终于把那条不太长亦不太宽土路修好了。师生回眸,心里暖乎乎,凯旋母校。

②为绿化孔山,上山挖鱼鳞坑。当下,济源市北侧、太行山南脚下孔子,绿树成行成荫,豫光等诸企星罗棋布,然五十年孔山是怪石嶙嶙,白草随风摇曳。吾班同学曾上孔山割白草回归,铺在寝室席下,冬日御寒。约一九五八年春,济源一中初高中同学,在校团支部书记苗先征带领下,背铣扛镐,爬上孔山,挖鱼鳞坑,培土储水,利于绿化。鱼鳞坑呈月牙形,月口向山坡,每坑相距约六七米。这是母校师生出动,大兵团行动。只见孔山上红旗招展,人如蚁群,场面十分壮观,春日下挖坑场景,至今久久难以忘怀。这也是今日孔山初期粗糙美化啊!

③为发展养鱼事业,挖养鱼池。济源东向,地面开阔,土地多多,县政府设想在济东挖出片片养鱼池,发展渔业。济源一中师生参与此项规划活动。这也是成规模师生活动。当时年纪小,也忘却具体那个乡村,记得是个宽阔地带可能不易耕种地段。鱼池要求挖长约五十米,宽约三十米,深约三米的大池。吾初28班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。鱼池偌大,非一日之功,非吾一班之劳。然挖掘成后印象仍历历在目。至今鱼池焉在乎,恐此项决策乃人为失误,因养鱼需水,有坑没水,难养矣!然师生辛劳铭刻当时啊!

④支农:插秧。当年济源梨林乡诸多村户,种植水稻。暑期初28班同学参与牛社、北荣两村插秧劳动。令人难以忘却!牛社是个芦苇环抱的小乡村,记得当年,我们穿过青翠芦苇,踏着含着泥泞小道,来到牛社村。社员村民格外高兴,给我们安排住处,让我们先休息。次日早晨,带我们沿着稻田小道走到亟待栽稻地段。此时,把同学分成两部分,一部分到秧田学习起秧,另一部分,学习插秧,过两天轮换。我先分在起秧处。村民首先告诉我,起秧要防止马扁(即水蛭)叮腿脚,干一阵要抹下腿防止它叮咬腿部,其次,起秧要一点一点拨,不能着急,同时,也要注意慢慢起,勿断秧苗。起完秧苗,随即用稻草捆成一小梱,备拿到稻田插秧。我听后,首先心里产生恐惧感,蹲坐在小凳子上,时而摸抹下两腿,时而两腿交替活动下,为防水蛭咬腿,起秧甚少。某村妇看到,哑然放笑道:不要害怕,它叮到腿上会有感觉放心干活吧,就是爬到腿上,把它拍抹下去,叮上了,把它拔出来就好了!说完还笑哈哈对我说,看我干您歇着。我自然不好意思,随即照村妇交代慢慢小心翼翼干起活来。隔两天,又到稻田学插秧。插秧时时活动,被水蛭叮咬可能性较小,就是得弯腰照行点插即行了。近一周过去了,我又遇见起秧告诫指导我的村妇。她笑嘻嘻对我讲:“小白孩不走吧,就在我们村,长大给您说个好媳妇……”我含羞对答:“不要,不要!”她也哈哈大笑:“逗您哩,小白孩!”又过了几天,我们又到北荣插秧了。那里虽没苇园,但和牛社村民一样,热情厚道,每天吃饭和牛社一样,吃白面馍、烩菜,似乎比一中伙食还好!

⑤参与大办钢铁。1958年,是火红年代,亿万群众响应党中央号召:大办钢铁,超英赶美!伟人提出:鼓足干劲,力争上游,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!临近秋后,因济源山上有铁矿,相邻孟县、温县、沁阳,还有封丘等村民都纷纷,背着行装,徒步来到济源在石河一带,安营扎寨,垒土小高炉、土平炉,炼钢铁。济源不甘落后,济源一中也不甘落后,停课上山溶入办钢铁洪流。当时,初28班同学和其它班同学,安营扎寨住在原阳学校。照县指挥部指令,主要是①修路②运送。记得,初28班同学先是和相邻班级修通往石河一带道路。随后,主要是挑担着送白干土(平炉制㤌锅使用)、铁矿石。近两个月办钢铁活动,除了紧张挖土修路,挑担飞快行走场景,另有两个场景,令人难忘:一是盘古寺转运铁矿石。照县指挥部指令,济源一中学生要排成一字长蛇,从盘古寺脚直上太行脊挖出铁矿的高高之处把铁矿石,一块一块下移下来!(因山高无路,车马难抵)啊!这是多么壮观场景:苍翠莽莽山脊上,一字排开宛如蛇形,密密麻麻,直指山脊顶,蛇形人头攒动移动,一块一块铁矿石,手把手相接,缓缓下移,直至盘古寺山脚下,运速虽缓慢,然久久终将把铁矿石运到山下,即将挑担或马车运送至土高炉前。苍天观之亦会动容!二是石河夜景。入夜,石河一带坡上坡下,处处高炉平炉,火光熊熊,浓烟滚滚,火光中,人人相互交动,鼓风机马达声,道路上挑担吆声,马车行进吱声……啊!好一幅感天动地大办钢铁世间罕见画面啊!初冬时分,济源一中师生返回校园,火红炼铁还在继续……

二、参与抢险。

约1957年六月,亚桥东某粮仓大雨过后,不幸进水,库里袋袋小麦浸泡水中,情况危急!县有关部门动员各有关单位急速前往,把库里被水浸泡的小麦赶快把扛出,凉干晒干,否则近日会生芽而难以再存放。济源一中接到通知,立即通知各班学生急速前往!初28班同学知晓后,急急快步奔向亚桥东某粮仓。赶到现场,库里被浸泡小麦大部分已被抢救出库,但还有少部分。那时班上年纪大男生拖住小麦扛肩涉水背出仓库放到指定阳台,年纪小或女生,两人抬一包,涉水走出库房。吾年纪小,也和男生或女生(姓名不记得)抬着一包包被水浸泡小麦,放到指定安全地带。近中午,抢救完毕。同学们看到一袋袋浸泡过小麦放到安全地方,心里油然生喜,不顾疲劳,又步行回到母校。路上时而也听到村民夸奖声,县有关部负责人也夸奖一中学生是抢险生力军!

三、学长葛三中,开展勤工俭学活动。

一中就学期间,长葛三中勤工俭学活动搞得好。省有关教育部门号召全省学校向长葛三中学习,开展勤工俭学活动。济源一中亦闻风而动,规模热烈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。初28班同学,积极踊跃投入勤工俭学活动。当时活动:①向建筑工地拉砖拉石,获得相应报酬;②校园种菜,供应伙房;③养兔;④翻羯;⑤编箩头或筐等。

吾参与有以下影响较深的几项:

拉砖。高中同学十几人挽绳拉装上石头车,从孔山下往县城某工地输送,初28班等同学则把砖装有轴承轮胎平车上,从佃头某砖窑往县城某工地。吾亦拉过。那场面颇让路人感动啊!十几位同学挽绳拉一车车石头,一辆辆装上砖头平车,与大车汇成约一里队伍,从佃头沿着比较平坦大路,浩浩荡荡过来了,前所未有,路人惊奇点赞啊!

课余上孔山坡翻石头捉羯。常去离一中较近水运坡。吾和本班同学课余㚏走到坡前,翻动一块一块石头,看到羯后,立即用夹子夹上放小桶里盖上,周末提到县城药店或收购处卖掉,大约一只一角还是一元,记得不准了。然缺点是把坡上田埂给翻掉也没复原。

为让班上种的菜长得好。晨起去路上拾粪,上早自习前返回。记得常与郭步高同学同去。那时,除了路上遗留的牛马粪拾上装箩头里外,还时刻观察正在行走车辆的马或牛的屁股,只要尾巴一抬,赶紧提粪叉前去接啊!天真而有趣,不惧路人嘲笑啊!

编织。主要是高中同学所为,初28班也有个别同学参与。学校还曾举办过勤俭学成果展。

四、出行

母校外出活动比较注意:①服装;②校旗先导,彩旗、小号、鼓队鸣奏;③政府相关部门通知活动前往;④前行有益出发。记得初28班参与的有益活动是参观新修的南姚水库。初秋当日,天气晴好,吾班男女同学照学校要求,服装整洁,女生打扮朴素大方,那时没有校服,这样要求并非苛求。记得男生统一着装是上衬衣,无论颜色,裤子多为深兰黑色。女生上衣素色缀花,头发或剪发或梳两小辫,前额亦可现刘海儿。当时路不宽,每四人一行,女生在前头。路窄处变化为二人一行。每路过一村,先导小号吹响,鼓声四起,同学们似乎照鼓点声,步步前行,进村更是精神抖擞,迈步有力。我记得路过某大村,可能南姚,村里男女老少,都闻声出来观看,时而还听到村民赞叹声:“娘咦,一中学生真多!”“个个长得多有出息!”……听到赞声,吾与同学们自心里甜滋滋。当时,南姚水库不大,人们颇感新鲜,当今不知如何。然此次出行,至今难忘,亦深觉母校可亲可爱!

《济源一中初28班就学组歌》

(一)《晨操》

晨曦朦胧东方白,吾辈列队北海畔。

环形跑道步履齐,呼声响彻黎明天。

寒冬跑步发际白,暑天出操湿衣衫。

四季更迭乃寻常,晨操天天无变幻。

(二)《课堂》

古柏吊钟阵阵响,树下吾辈坐教堂。

静候名师莅讲台,悉心听讲勤思量。

时而师长启发问,举手起立对答忙。

师生互动在教坛,疑难顷刻一扫光。

(三)《晚自习》

夜幕降临天色晚,汽灯高悬室中央。

炽白灯光罩吾辈,动腦持笔作业忙。

偶有疑难互商榷,互相启发顿亮堂。

莘莘学子勤奋学,誓为母亲日益强。

(四)《饭场》

巍巍寝宫庄重立,当年吾辈作饭场。

一兜馒头一桶菜,歺盆就地摆行行。

值星学友来分菜,啃馒嚼菜分外香。

露天就歺简而陋,宫内水神眉毛扬。

(五)《抢险》

淫雨过后水位升,亚东粮仓洪水囚。

一中学子闻讯至,吾辈奋勇当先救。

年少难扛一袋粮,双双合挽亦可就。

抢险现场诸百姓,伸出姆指赞不休。

(六)《挖鱼鳞坑》

注:鱼鳞坑,半月似鱼状,月口向上,横向长约3米,月牙弯处最宽约1.5米,内培土,可蓄水养墒,备树植于此焉。

朝霞映红孔山坡,红旗飘扬坡四方。

一中学子英姿爽,坡前坡后是战场。

光滑石板培黄土,土石垒垒筑月样。

点点汗珠滴滴洒,畅想未来绿萌漾。

(七)《插秧》

济东梨林有牛社,芦苇环抱美名扬。

怀揣支农三夏心,踏着泥泞学插秧。

频频弯腰稻田绿,何惧兰天红太阳。

笑辞村妇许美愿,再赴北荣稻田漾。

(八)《拉大車》

济克大路人熙攘,罕见学生套車上。

驾辕男孩身材壮,拉稍女生争先抡。

欲观車内装何物,块块青石大半箱。

勤工儉学师长葛,民众知晓姆指扬。

(九)《太行奇观》

巍巍太行高万仞,盘谷古寺落山窈。

火红年代有奇观,济渎学子现山腰。

一字摆开如长蛇,转挪铁矿落山夭。

山下高炉火冲天,全民炼铁世间曜。

(编者)后记:回忆过往,历历在目,读完颇有感慨,虽是旧事,却透着亲近和鲜活气息,因为在其中,激荡着共和国艰辛奋斗的历程,闪耀着一代人青春的活力,映照出一中人在时代征程中奋斗的剪影!

李金生,济源一中初28班校友,班主任:周集儒。新疆大学本科毕业生,工作后任教,先后任乌鲁木齐市廿四中教导主任,中原特钢一中、三中教导主任、副校长、校长兼党支部书记、中教高级教师。

初28班同学毕业照

济源一中校庆九十周年,上述合照同学,先去母校参与活动,后赴班主任老师家,探望周集儒老师合照。

相关推荐

百年校庆1号公告:济源一中校友联络人征集公告

百年校庆2号公告:【济源一中校友召集令】共襄百年校庆,登记信息情牵母校!

百年校庆3号公告:济源一中校史资料征集

【一中回眸】济源一中校友魏延庆的一中印象

来源|校庆办

编辑|王林夕

审核|崔小胜 贺欣欣

统筹|孔会军

时间:2025-04-17 08:14

【一中回眸】青春活力意气风发的济源一中——初28班李金生校友回忆录

热点专题